國文筆記食用辦法:
黑(白)色: 字詞解釋
題解
- 出處:《昌黎先生集》
- 文體:{說,
論辯類 ,red},用以解釋事理,申述己意 - 主旨:說明從師問學的必要性
- 寫作背景:中唐,當代「師道衰微」
- 藉李蟠問學的機會,寫作此文
- 「明經取士」式微
- 「門蔭入仕」弊病
- 寫作特色:全文以「{師,
文眼 ,red}」為核心
作者
- 韓愈
- 字號
- 字{退之,
對文 ,blue} - 自稱{昌黎,今河北 昌黎,為韓氏郡望
郡望,一郡中顯貴、令人仰望的家族}韓愈
- 字{退之,
- 性格:個性耿直、常直言不{諱,隱瞞}
- 生平
- 歷任:{國子監,最高學府} {祭酒,團體中最受尊敬的人}、{京兆尹,首都的行政首長}、{吏部侍郎,吏部次長}
兩度遭貶謫 - 因關中旱饑之災為民請命,觸怒權貴,遭貶{陽山,今廣東 陽山}令
- 上表反對憲宗恭迎佛骨,冒犯上意,被貶為{潮州,今廣東 潮州}刺史
- 文學成就
- 弘揚儒家學說,排斥佛、老(道家)思想
- 倡導古文運動(在下方),主張以先秦兩漢內容充實、形式自由的散文,取代六朝華麗工整的駢文
- 有《昌黎先生集》傳世
- 蘇軾 潮州韓文公廟碑:「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文{起,振興} {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之衰、而{道,儒家思想}濟天下之溺」
- 寫作特色
- 散文:以闡發儒家之道為宗旨,氣魄雄渾,筆力勁健,語言精練
- 詩:力求新奇,以散文句法入詩,對宋詩的影響很大
- 明 茅坤選錄韓愈、柳宗元、歐陽脩、曾鞏、王安石、{三蘇,蘇洵、蘇軾、蘇轍}之文,編為
{唐宋八大家文鈔,自此後才有八大家稱號(明)
文鈔,習文範本}
- 字號
課文
第一段
第二段
生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道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第三段
{嗟乎,
嗟,ㄐㄧㄝ,red}!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第四段
愛{其,士大夫}子,擇師而教{之,他(孩子)},{於其身,對於他自身}也{則,卻}恥師{焉,助詞,無義},{惑,糊塗}矣!{彼,那些}童子之師,授{之,童子}{書,誦讀書本}而習{其,書本}句讀者也,非吾{所謂,所說}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原為
「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或「不」焉,ㄈㄡˇ,通「否」,blue}
第五段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稱呼 v.}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譏笑} {之,指「曰師、曰弟子云者」},問之,則曰:「{彼與彼,師徒}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乎!{師,從師問學的 adj.} {道,風氣}之不{復,恢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第六段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賢,高明
賢「於」弟子:比,blue}。{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聞」道:懂得,red},{如是,如此} {而已,罷了}。
第七段
李氏{子,尊稱} {蟠,ㄆㄢˊ},年十七,{好,ㄏㄠˋ,喜愛}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被}時,{請學,請教、學習} {於,向}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註釋
字詞 | 義 | 例句 |
師 | 老師(名詞) |
1. 恥學於師。 2. 彼童子之師。 3. 從師而問焉。 4.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5. 聖人無常師。 6. 擇師而教之。 7.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8. 士大夫之族,曰師。 9.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10.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1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
樂師(名詞) | 1. 師襄 | |
學習、請教(動詞) |
1. 吾從而師之。 2.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3.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4. 或師焉,或不焉。 5. 不恥相師。 6. 孔子師郯子。 |
|
從師問學的(形容詞) |
1.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2.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
|
其 | {他、他們,代詞} |
1. 生乎吾後,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 余嘉其能行古道。 |
他的、他們的 |
1.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2.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
|
大概(推測語氣) | 1.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 |
通「豈」(反詰語氣) |
1. {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2. {不可為常者,其聖人之法乎,歐陽修‧縱囚論}? |
|
假如(假設語氣) | 1.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 |
希望(期望語氣) | 1. {聊布往懷,君其詳之,丘遲‧與陳伯之書}。 | |
所以 | 用來,表示憑藉 |
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論語‧里仁}。 3.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天下}。 |
何以(表示原因) |
1.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2.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諸葛亮‧出師表}。 |
|
行為、表現 |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查索安,人焉{廋,ㄙㄡ,藏匿 論語‧為政}哉? |
不齒 | 不屑與之同列,表示鄙視 |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
不恥 | 不以...為恥,不感到羞恥 |
1.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2.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
補充
唐宋古文運動
- 初唐陳子昂為古文運動先驅
時代 | 唐代古文運動 | 宋代古文運動 |
背景 | 六朝以後、駢文盛行,內容華而不實 | 晚唐、五代駢文復興,宋初西崑體盛行,內容華麗艱澀 |
代表 | ||
主張 | 1. 取法先秦、兩漢之散文 2. 強調文章載道功能、要求內容蘊含教化 |
1. 先道後文 2. 平易暢達 |
影響 | 影響後代古文流變(尚未成為文章正宗) |
唐宋古文八大家
唐代 | 韓愈 | 字退之 自稱昌黎韓愈 世稱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 諡號「文」 |
1. 主張載道的文學觀 |
柳宗元 | 字子厚 世稱柳河東、柳柳州 |
1. 主張 2. 為文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 3. 山水遊記(永州八記) 4. 寓言小品(三戒、蝜蝂傳、羆說、捕蛇者說) |
|
宋代 | 歐陽脩 | 字永叔 號醉翁、六一居士 諡號「文忠」 |
1. 明道致用 |
曾鞏 | 字子固 世稱南風先生 諡號「文定」 |
1. 為文本於六經,主張先道德厚文章 2. 長於議論 3. 與歐陽脩並稱「歐曾」 |
|
王安石 | 字介甫 號半山 世稱王荊公 諡號「文」 |
||
蘇洵 | 字明允 號老泉 世稱老蘇、蘇文公 |
1. 長於議論,有先秦遺風 | |
蘇軾 | 字子瞻 自號東坡居士 世稱大蘇 諡號「文忠」 |
1. 文學全能知士,策議論辯皆擅長,詩詞書畫冠絕一世 | |
蘇轍 | 字子由 號潁濱遺老 世稱小蘇 諡號「文定」 |
1. 為文汪洋澹博,體氣高妙,適如其人2. 擅長各類文體、以「策論」為佳 |
論辨類古文
- 分析事理,辨明是非
論 | 用於判斷事理,論其是非得失,並就所陳述觀點,抒發意見 |
說 | 用於解釋義理,闡述己見,取材廣泛,內容駁雜,包含生活雜感、事物議論等 |
原(源) | 用於推論事理的本源,從根本上對第一問題加以討論 |
錯綜法
抽換詞面 | 以同義的詞語取代形式整齊的句子中的某些詞語 |
交蹉語次 | 把詞、語、句等語言成分的次序安排的前後不同 |
變化句式 | 重複句子用不同句式交錯使用。最常見是肯定句&否定句或者是直述句或詢問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