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筆記食用辦法:
紅色: 課文註解
藍色: 修辭
黑(白)色: 字詞解釋


題解

  • 出處:《昌黎先生集》
  • 文體:{說,論辯類,red},用以解釋事理,申述己意
  • 主旨:說明從師問學的必要性
  • 寫作背景:中唐,當代「師道衰微」
    • 藉李蟠問學的機會,寫作此文
    • 「明經取士」式微
    • 「門蔭入仕」弊病
  • 寫作特色:全文以「{師,文眼,red}」為核心

作者

  • 韓愈
    • 字號
      • 字{退之,對文,blue}
      • 自稱{昌黎,今河北 昌黎,為氏郡望
        郡望,一郡中顯貴、令人仰望的家族}韓愈
    • 性格:個性耿直、常直言不{諱,隱瞞}
    • 生平
      • 歷任:{國子監,最高學府} {祭酒,團體中最受尊敬的人}、{京兆尹,首都的行政首長}、{吏部侍郎,吏部次長}
      • 兩度遭貶謫
        • 關中旱饑之災為民請命,觸怒權貴,遭貶{陽山,今廣東 陽山}令
        • 上表反對憲宗恭迎佛骨,冒犯上意,被貶為{潮州,今廣東 潮州}刺史
    • 文學成就
      • 弘揚儒家學說,排斥佛、老(道家)思想
      • 倡導古文運動(在下方),主張以先秦兩漢內容充實、形式自由的散文,取代六朝華麗工整的駢文
      • 有《昌黎先生集》傳世
    • 蘇軾 潮州韓文公廟碑:「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文{起,振興} {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之衰、而{道,儒家思想}濟天下之溺」
    • 寫作特色
      • 散文:以闡發儒家之道為宗旨,氣魄雄渾,筆力勁健,語言精練
      • 詩:力求新奇,以散文句法入詩,對宋詩的影響很大
    • 茅坤選錄韓愈、柳宗元、歐陽脩、曾鞏、王安石、{三蘇,蘇洵、蘇軾、蘇轍}之文,編為
      {唐宋八大家文鈔,自此後才有八大家稱號(明)
      文鈔,習文範本}

課文

第一段

破題法
之學者有師。師者,所以傳、受、解惑也。人非生而知者,能無惑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第二段

吾前,其聞道也,先乎吾,吾從而師;生乎吾後,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 「問道」是擇師標準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道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 批判士大夫恥於從師

第三段

古今縱向對比
{嗟乎,慨嘆之情
嗟,ㄐㄧㄝ,red}!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 而{問,請教} {焉,代詞,老師};今之{眾人,資質平庸的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卻} {恥,以…可恥/認為…可恥 v.
意動用法}學於師。是故{聖,聖人 n.} {益,更加} {聖,聖名 adj.},愚益愚。聖人{之,無意}所以{為,成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是否從師問學}乎!

第四段

自身(士大夫)行為對比
愛{其,士大夫}子,擇師而教{之,他(孩子)},{於其身,對於他自身}也{則,卻}恥師{焉,助詞,無義},{惑,糊塗}矣!{彼,那些}童子之師,授{之,童子}{書,誦讀書本}而習{其,書本}句讀者也,非吾{所謂,所說}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錯綜:交錯語次 → 改變句子的銜接順序
原為
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或「不」焉,ㄈㄡˇ,通「否」,blue}

第五段

自身(士大夫)行為對比
從年紀、地位說明士大夫心態 → 呼應:「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稱呼 v.}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譏笑} {之,指「曰師、曰弟子云者」},問之,則曰:「{彼與彼,師徒}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乎!{師,從師問學的 adj.} {道,風氣}之不{復,恢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第六段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反襯 → 以孔子謙虛問學反襯時人傲慢,red}。郯子之徒,其{賢,才能德性}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回文、頂真
賢,高明
賢「於」弟子:比,blue}。{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從師問學的正確觀念
「聞」道:懂得,red},{如是,如此} {而已,罷了}。 

第七段

說明寫作原因
李氏{子,尊稱} {蟠,ㄆㄢˊ},年十七,{好,ㄏㄠˋ,喜愛}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被}時,{請學,請教、學習} {於,向}余,{余嘉其能行古道,點題,呼應「古之學者必有師」,red},作師說{以,來}貽{之,代詞,李蟠}。

註釋

字詞 例句
老師(名詞) 1. 恥學於
2. 彼童子之
3. 從而問焉。
4. 惑而不從,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5. 聖人無常
6. 擇而教之。
7. 古之學者必有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8. 士大夫之族,曰
9. {三人行,則必有我焉。,論語‧述而}
10. 道之所存,之所存也。
1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不必賢於弟子。
樂師(名詞) 1.
學習、請教(動詞) 1. 吾從而之。
2. 吾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3. 於其身也則恥焉。
4. 或焉,或不焉。
5. 不恥相
6. 孔子郯子。
從師問學的(形容詞) 1. 道之不傳也久矣。
2. 道之不復可知矣!
{他、他們,代詞} 1. 生乎吾後,聞道也,固先乎吾。
2. 余嘉能行古道。
他的、他們的 1. 今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2. 郯子之徒,賢不及孔子。
大概(推測語氣) 1.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皆出於此乎?
通「豈」(反詰語氣) 1. {則天下有不亂,國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2. {不可為常者,聖人之法乎,歐陽修‧縱囚論}?
假如(假設語氣) 1. {彼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蘇軾‧留侯論}。
希望(期望語氣) 1. {聊布往懷,君詳之,丘遲‧與陳伯之書}。
所以 用來,表示憑藉 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論語‧里仁}。
3.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天下}。
何以(表示原因) 1.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2.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諸葛亮‧出師表}。
行為、表現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查索安,人焉{廋,ㄙㄡ,藏匿
論語‧為政}哉?
不齒 不屑與之同列,表示鄙視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不恥 不以...為恥,不感到羞恥 1.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2.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補充

唐宋古文運動

  • 初唐陳子昂為古文運動先驅
時代 唐代古文運動 宋代古文運動
背景 六朝以後、駢文盛行,內容華而不實 晚唐、五代駢文復興,宋初西崑體盛行,內容華麗艱澀
代表 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 歐陽脩、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
主張 1. 取法先秦、兩漢之散文
2. 強調文章載道功能、要求內容蘊含教化
1. 先道後文
2. 平易暢達
影響 影響後代古文流變(尚未成為文章正宗) 古文成文章之正宗

唐宋古文八大家

唐代 韓愈 字退之
自稱昌黎韓愈
世稱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
諡號「文」
1. 主張載道的文學觀
2. 發揚儒學、排斥佛老
柳宗元 字子厚
世稱柳河東、柳柳州
1. 主張「文者以明道」
2. 為文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
3. 山水遊記(永州八記)
4. 寓言小品(三戒、蝜蝂傳、羆說、捕蛇者說)
宋代 歐陽脩 字永叔
號醉翁、六一居士
諡號「文忠」
1. 明道致用
曾鞏 字子固
世稱南風先生
諡號「文定」
1. 為文本於六經,主張先道德厚文章
2. 長於議論
3. 與歐陽脩並稱「歐曾」
王安石 字介甫
號半山
世稱王荊公
諡號「文」
蘇洵 字明允
號老泉
世稱老蘇、蘇文公
1. 長於議論,有先秦遺風
蘇軾 字子瞻
自號東坡居士
世稱大蘇
諡號「文忠」
1. 文學全能知士,策議論辯皆擅長,詩詞書畫冠絕一世
蘇轍 字子由
號潁濱遺老
世稱小蘇
諡號「文定」
1. 為文汪洋澹博,體氣高妙,適如其人
2. 擅長各類文體、以「策論」為佳

論辨類古文

  • 分析事理,辨明是非
用於判斷事理,論其是非得失,並就所陳述觀點,抒發意見
用於解釋義理,闡述己見,取材廣泛,內容駁雜,包含生活雜感、事物議論等
原(源) 用於推論事理的本源,從根本上對第一問題加以討論

錯綜法

抽換詞面 以同義的詞語取代形式整齊的句子中的某些詞語
交蹉語次 把詞、語、句等語言成分的次序安排的前後不同
變化句式 重複句子用不同句式交錯使用。最常見是肯定句&否定句或者是直述句或詢問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