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大綱
4-1 大氣的垂直結構
4-2 水循環與天氣變化
4-3 大氣的水平運動
4-4 判讀天氣圖
氣壓
-
意義:垂直於單位面積上的空氣柱重量,稱為大氣壓力,簡稱氣壓
-
1 atm(大氣壓)
= 1013 hPa(百帕)
= 101300 Pa(帕)
= 1013 mb(毫巴)
= 760 mmHg(毫米汞柱)
= 101300 牛頓/米2(N/m2) -
垂直大氣壓分布
- 高度升高
- 氣壓下降 (在幾公里內的大氣:1hPa/10m)
- 氣壓遞減率下降
- 高度升高
高度 | 氣壓 | |
約30公里高 | 約$\frac{1}{100}$大氣壓 | 99%的空氣分子集中於離地30km距離內 |
約16公里高 | 約$\frac{1}{10}$大氣壓 | 90%的空氣分子集中於離地16km距離內 |
約10公里高 | 約$\frac{1}{4}$大氣壓 | 75%的空氣分子集中於離地10km距離內 |
約5.5公里高 | 約$\frac{1}{2}$大氣壓近 | 50%的空氣分子集中於離地5.5km距離內 |
地面 | 約1大氣壓 |
氣溫
- 依氣溫垂直變化分層
名稱 | 高度 | 氣溫變化 | 其他 |
增溫層 | 85~500公里 |
隨高度上升 (溫度最高溫區域) 主要熱量來源:大氣吸收X光和紫外線 |
受太陽輻射,此區域頂部可達1000~2000K 但由於空氣稀薄,人體感受仍十分寒冷 |
中氣層 | 50~85公里 | 隨高度下降 (溫度最低溫區域) | 甚麼都少w,氣溫下達-90°C |
平流層 | 11~50公里 |
隨高度上升 主要熱量來源:臭氧層吸收紫外線 |
大氣流動平穩,空氣以水平方向流動,長飛機在此層飛行 臭氧層:位於25公里上下,吸收紫外線散發熱量 |
對流層 | 0~11公里 |
隨高度下降 主要熱量來源:溫室氣體吸收紅外線 |
天氣變化主要發生區域(90%水氣) 每上升1公里,氣溫下降6.5°C 厚度受季節、緯度,早晚影響:夏季較冬季厚,低緯度較高緯度厚,白天較晚上厚 |
- 冷知識:電離層於上表中不算一層
- 若按照空氣電離層度分層,50公里以上電離層,以下為非電離層
- 電離層功用
- 反射和傳送高頻無線電信號
- 阻擋高速電子形成極光
- 阻隔X光、超紫外光和紫外光
水氣
水循環
- 蒸發
- 凝結
- 降水
飽和與濕度
- 雲是由水滴和冰晶組成
- 飽和水氣壓:各溫度下能容納的水氣量
- 溫度越高,飽和水氣壓越高
- 飽和曲線:將各溫度下的飽和水氣壓繪成曲線
-
A點達到飽和的辦法
- 溫度不變時增加空氣中的水氣量(如圖中A點移至B點)
- 水氣量不變時降低空氣的溫度(如圖中A點移至C點)。
-
濕度
- 絕對溼度:空氣中單位體積的水氣量,單位為g/m3或hPa
- 相對溼度:$\small 實際水氣量 \div 飽和水氣量 \times 100%$
- 該點水氣壓 ÷ 該點溫度飽和水氣壓 = 相對溼度
- 例:A點之相對濕度為 $15 \div 25 \times 100% = 60%$
-
露點溫度:藉由降溫達到飽和的溫度
- 露點溫度越高,實際水氣量越高
- $|\small露點溫度 - 該點溫度|$越小,相對濕度越高
-
體感溫度影響條件
- 氣溫
- 日照
- 風速
- 相對溼度
凝結機制
- 條件
- 空氣中水氣量達飽和
- 降低溫度(大氣中凝結主因)
- 增加水氣
- 空氣中有凝結核
- 例:灰塵、懸浮粒子、碘化銀、乾冰
- 空氣中水氣量達飽和
天氣現象
- 雲、霧
- 小水滴 + 小冰晶
- 空中 => 雲 / 地面 => 霧
- 露、霜
- 水氣在地表凝結
- 有凝固 => 霜
- 雨、雪、雹
- 水滴、冰晶增大,受重力往下掉落
- 華、暈、虹、海市蜃樓、霞
- 太陽光經過水滴折射、反射後形成
空氣降溫
絕熱膨脹冷卻 | 未飽和空氣塊上升至露點溫度後形成雲 |
寶特瓶造雲小實驗 空氣遇山坡迎風面而抬升,水氣凝結,形成「上坡霧」 若空氣下降時外界壓力增加,體積收縮,溫度上升,為絕熱收縮降溫 一般而言,水氣達飽和的濕空氣,每上升1公里,氣溫下降6.5°C;未達飽和的空氣,每上升1公里,氣溫下降10°C |
平流冷卻 | 濕暖空氣經冷地面或水面時,熱量向下傳遞,造成氣溫下降 |
冬季海面暖濕空氣流經沿海低溫陸地,常發生濃霧,稱為「平流霧」 *補充: 冷空氣流經比溫差較大的暖水面時,因氣壓差異而使得水氣不斷地從暖水面蒸發,與冷空氣相遇而形成「蒸氣霧」 |
輻射冷卻 | 夜間地面藉由紅外線輻射,能量散失,造成氣溫下降 | 深夜至清晨常出現「輻射霧」,太陽出現後消失 |
混合冷卻 | 冷暖空氣塊相遇,因混合使暖空氣遇冷凝結 | 鋒面前緣常有「鋒面霧」 |
空氣上升運動
方式 | 發生地區 | 降雨的成因 |
對流上升 | 地面或海面的高溫地區 | 冷空氣吹過溫暖海面或夏季高溫地面時,空氣被加熱,使地面附近空氣對流上升發生造雲降雨,為對流雨,例:午後雷陣雨 |
地形舉升 | 山區迎風面 | 水平氣流若遇高山地形,空氣抬升發生絕熱膨脹,成雲制雨,為地形雨 |
鋒面舉升 | 鋒面區 | 高溫空氣密度較低溫空氣小,在鋒面處暖空氣抬升造成降雨,為鋒面雨,例:梅雨 |
低壓輻合 | 地面低壓中心附近 | 地面空氣向低氣壓中心聚集,空氣被迫上升發生造雲降雨,例如:颱風雨 |
風
定義
- 因水平氣壓不同而造成空氣流動
- 空氣從高壓流向低壓
- 風向:風的來向
- 台灣
- 夏季:西南季風
- 冬季:東北季風
- 海陸
- 白天:海風
- 晚上:陸風
- 台灣
- 風速:氣壓密度越大,風速越大
摩擦風(近地面風)與地轉風
-
科氏力 (假想力)
- 原因:地球自轉
-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 赤道無偏轉
- 緯度越大,位移越大,速率越大,科氏力越大
- 需遠距離運動才會顯現
-
氣壓梯度力
- 原因:水平氣壓差
- 等壓線密度與氣壓梯度力成正比
-
摩擦力
- 原因:空氣流動與地面磨擦
- 梯度力與氣壓線垂直
- 科氏力與風向垂直(北半在右側,南半在左側)
- 摩擦力與風向相反
- 梯度力與摩擦力與科氏力的合力相反
風與天氣變化
氣壓中心 | 高氣壓(反氣旋) | 低氣壓(氣旋) |
符號 | H | L |
水平流動 | 輻散 | 輻合 |
空氣流動 | 順時鐘方向向外旋出 | 逆時鐘方向向內旋入 |
空氣垂直流動 | 氣流下降 | 氣流上升 |
天氣狀況 | 晴天 | 陰雨 |
- 降水條件 (符合以下兩條件才有可能下雨)
- 上升運動
- 水氣充沛
天氣圖
氣象觀測
- 現場觀測(有接觸到物體)
- 地面觀測
- 溫度、濕度(百葉箱)、氣壓、雨量、風向風速、雲量雲狀(人工目視)
- 高空觀測
- 溫度、濕度、高度,可推得高空風速
- 地面觀測
- 遙測(無接觸到物體)
- 主動遙測(接收的訊息來源是機器)
- 雷達
- 降雨強度
- 衛星
- 雲層厚度(可見光衛星雲圖)、雲頂高度(紅外線衛星雲圖)、水氣含量(水氣頻道衛星雲圖)
- 雷達
- 被動遙測(接收的訊息來源是物體)
- 主動遙測(接收的訊息來源是機器)
- 世界氣象組織(WMO)
- 原為國際氣象組織,是聯合國專門機構之一
- 分為全球、區域、國家三個層級
- 3個世界氣象中心
- 墨爾本(澳洲)
- 華盛頓(美國)
- 莫斯科(俄羅斯)
- 25個區域氣象中心
- 各國(地區)的國家氣象中心
- 3個世界氣象中心
- 訂定各項觀測的標準精確度
- 各地觀測結果經由該國氣象單位進行彙整,再傳送至WMO所屬氣象中心進行交換,
再統一發送給各國,於是各國就擁有觀測資料,以繪製高空及地面天氣圖
圖標
- 雲量-
風速
-
風向
- 風的來向
-
氣壓
- 單位為百帕(hPa)
- 氣壓值為末兩位與小數點後一位值,故101為1010.1百帕
-
氣溫與露點溫度
- 單位為攝氏(°C)
- 露點溫度越高代表水氣含量越高
- 露點與氣溫差越小,相對濕度越高
-
其他
名稱 | 符號 | 說明 | |
冷鋒 | 冷氣團推暖氣團,短時間內強烈降雨,過境時溫度下降 為台灣常見鋒面(發生在秋天至隔年春天) |
皆會下雨 | |
暖鋒 | 暖氣團推冷氣團,雨帶寬,降雨時間長,過境時溫度上升 | ||
滯留鋒 | 冷暖勢力相當,雨區寬,持續時間長,細雨綿綿,但有時伴隨著雷雨及強陣雨 為台灣常見鋒面(發生在春末夏初),例:梅雨季 |
||
囚錮鋒 | 暖鋒被冷鋒追上,發生在溫帶氣旋附近,形成「較冷空氣\暖空氣/冷空氣」的景象 | ||
等壓線 | 每一條等壓線相隔4hpa | ||
高氣壓 | 氣團(水平方向物理性質一致的一團空氣)以高氣壓系統呈現 | ||
低氣壓 | |||
輕度颱風 | |||
中度及強烈颱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