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大綱

1-1 早期的住民們
1-2 原住民族與外來者的互動


原住民族

南島語族

  • 東:復活節島
  • 南:紐西蘭
  • 西:馬達加斯加島
  • 北:台灣

名稱變化

清朝 生番
1. 受統治與教化
2. 納稅且服勞役
化番
1. 漢化程度不高
2. 納稅但不服勞役
熟番
1. 不受統治與教化
2. 不納稅且不服勞役
日治時期 平埔族 被所有人遺忘的東東ㄏㄏ 高砂族
中華民國 被視為平地人,未強制登記 先改為高山族,後改為山地同胞
住在山地:山地山胞 住在平地:平地山胞
  • 1994年「原住民」載入憲法,廢止「山地同胞」的偽稱,承認原住民與漢人分屬不同族群之事實
  • 1997年改以「原住民族」稱之
  • 後來又將原本9族分出16族
    • 泰雅族分出太魯閣族與賽德克族
    • 鄒族分出邵族、卡那卡那富族與拉阿魯哇族
    • 阿美族分出撒奇萊雅族與噶瑪蘭族

生活與社會文化

經濟生活

  • 以狩獵、採集捕撈、刀耕火種為主
  • 傳統食物:小米、芋頭、魚貝、鹿肉和山豬肉
  • 部分部落有固定的貿易路線(例:凱達格蘭族的馬賽人)

社會

  • 母系:西拉雅、阿美、卑南族、撒奇萊雅
    • 陳第東番記(第一本紀錄台灣原住民的書籍)、荷治甘治士紀錄西拉雅族生活
  • 父系:布農、鄒族
  • 貴族:魯凱、排灣
  • 祭團組織:泰雅族Gaga,太魯閣、賽德克族Gaya、
  • 漁團組織:雅美族(達悟族)

信仰與祭典儀式

  • 傳統為泛靈信仰
  • 慶祝農作、獵物收成祭典較為盛大
    • 例:阿美族豐年祭、達悟族飛魚季

現今原住民信仰

  • 基督宗教
    • 荷治時期與清末開港後,傳教團體以平埔族為傳教對象
    • 日治管制,禁止基督宗教傳教
    • 1949後經由醫療傳教與物資救濟,積極傳教,使大量原住民變成基督徒
  • 祖靈信仰
  • 漢人的傳統信仰

台灣各原住民族

詳細閱讀點這裡-> 連結🔗

與外來者的互動

荷治、鄭氏:控制與鎮壓

荷治時期的統治

  • 為控制經濟資源,聯合西拉雅族新港社,鎮壓麻荳社 -> 以番制番
  • 組成地方會議間接統治原住民族
    • 選出長老,做為統治的媒介
    • 定期舉行聚會,討論地方事務,通常在每年3月集會
    • 類似於封建制度
  • 透過贌社制度收稅
    • 以招標競價方式將各交易權包發給漢人
    • 為了利潤大量捕殺鹿群,影響生態
  • 荷蘭傳教士甘治士與尤羅建立教堂及學校傳教,並創立新港文書
    • 以羅馬字母拼寫西拉雅族語,翻譯聖經
    • 廣泛運用於平埔族與漢人的契約
    • 到嘉慶年間才消失

鄭氏

  • 軍屯制度引起原住民反抗
    • 1670 大肚王:鄭軍屯墾大肚王所轄的巴布拉族沙轆社領地,引發反抗,沙轆社幾乎滅村
  • 各部落遴選土官,負責管理、收租、分派勞役
    • 漢人與原住民溝通管道

清治:從隔離到開山

前期:劃界封山

  • 目的
    • 為防止漢人躲藏番地(朱一貴事件後)
    • 避免漢番接觸產生衝突
  • 方法
    • 清初立石禁入
    • 乾隆年間重劃番界
      • 物理上:土牛溝
      • 魔法地圖上:土牛紅線(橙黃綠藍靛紫)
  • 成效有限,引起原住民抗爭
    • 大甲溪社事件規模最大
      • 大肚王國瓦解

後期:開山撫番

  • 因羅妹號事件、牡丹社事件,清廷意識到治台的重要

    • 1867年羅妹號事件:
      • 因美國商船羅妹號在恆春遭原住民殺害,清廷態度消極
      • 美國領事李仙得與琅嶠十八社達成共識
      • 成為番地無主論依據
    • 1874年牡丹社事件:
      • 因琉球船隻漂流到台灣,船員遭原住民殺害
      • 日本以此事為藉口出兵侵台
      • 清廷與日本簽訂條約,承認日本為保民義舉
      • 清廷派沈葆楨來台
  • 沈葆楨

    • 廢除渡台禁令、土牛線
    • 招募西部漢人開發東部
    • 建三條往東部的道路
      • 北路:蘇花公路前身
      • 中路:八通關古道(中橫公路前身)
      • 南路:南迴公路前身
    • 調整行政區
      • 北部增設台北府:因茶、樟腦產業崛起,北部人口增多
      • 東部增設卑南廳、埔里社廳、恆春縣:為宣示主權
    • 設立番學堂
    • 砲台:安平(億載金城)、旗後
    • 基隆開採煤礦
  • 丁日昌

    • 推動原住民漢化,廣設番學
    • 電報線:府城->旗後、府城->安平
    • 推廣經濟作物
  • 劉銘傳:台灣建省

    • 大力推動開山撫番,設立輔墾總局
    • 清查台灣田園面積、減四留六(清賦)
      • 將繳納田賦的責任,由大租戶轉移到小租戶身上
    • 調整行政區
      • 南部改設台南府
      • 台灣府移至台中
      • 東部設台東直隸州
    • 鐵路:基隆到台北
    • 設郵政總局
    • 電報線:台北到福州(夠酷)
    • 學堂:西式教育、電報學、番學堂
    • 砲台:二沙灣
  • 清治後期常以武力征服不服統治原住民並鼓勵漢人開墾壓縮生存空間,引發原住民反抗

    • 1877年大港口事件(阿美族)
    • 1878年加禮宛事件噶瑪蘭族)

日治:高壓與同化

  • 調查
    • 1896年起,伊能嘉矩等學者對原住民族進行實地學術調查
      • 最早以人類學角度研究原住民
    • 作為劃分族群的依據,影響後來分類族群的雛型
    • 總統府理番政策的參考
    • 未站在原住民立場
  • 理番計畫
    • 初期:懷柔手段,以換取各部落同意入山開發
    • 兩次五年理番計畫(1906~1910、1911~1915)
      • 佐久間左馬太總督提出
      • 1915太魯閣戰役告終
  • 同化政策
    • 教育:番童教育所、番人公學校
    • 高壓統治、強制遷徙,加上繁重勞役與警察欺凌,引起原民反抗
      • 霧社事件引起國際關注(台灣文化協會控訴國際聯盟) -> 總督府改採溫和手段
  • 1931年起集團移住
    • 將山區原住民遷徙到便於管控的地區
      • 並未考量原住民原本勢力 -> 原民部落分化
  • 1937年起皇民化運動

民國:漢化政策

  • 政府介入部落生活、推廣國語文
  • 原民青壯年遠離原鄉,加速文化及語言流失

原住民族的權利伸張 (1987年解嚴後蓬勃)

  • 1983年,原住民族大學生創辦高山青雜誌
  • 1984年,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成立並發表台灣原住民權利宣言
    • 爭取姓名權、土地權、自決權、文化認同
  • 還我土地運動
  • 原住民自治
    • 要求設置「原住民族自治區」,目前仍未有具體措施
  • 正名運動
    • 1994:山胞->原住民
    • 1996:設立「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現原住民族委員會)
    • 2003:原住民可恢復傳統姓名

平埔族的文化復振運動

  • 平埔族群文化復振運動(1980~)
  • 訴求原住民去污名化、探尋民族根源、號召族人回歸
  • 成果
    • 噶瑪蘭族正名:平埔族->噶瑪蘭族
    • 巴則海族語辭典
    • 西拉雅族保存夜祭傳統